“华为不造车,只是帮助企业造好车”

虽然华为无数次对外强调不造车,但是大家对“华为造车”的质疑声却从未停歇。不可否认,华为自进入汽车领域以来,始终坚持将自己定位为供应商,并没有像小米等一样买地建厂、整车研发及生产。

然而,事实上华为在汽车领域具备的影响力,早已不逊色于特斯拉、比亚迪两家新能源车企巨头。具体来看,目前华为所掌握的汽车技术中,除了电池尚未完成自研生产以外,电机、电控、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等都已经达到了业内顶尖水平。

与比亚迪、特斯拉平起平坐?

关于华为在电机、电控两大技术的研发,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,为什么专注电子消费品、智能网联的华为会在“三电”技术中也有涉及?

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,华为早在1996年便已经切入了电气领域,不过后期任正非为了能够专注于核心业务,选择将电气部门卖给了爱默生(注:一家全球性的技术的与工程公司)。

虽然电气部门被出售,但是华为曾经的电气部门却为行业带来了大批人才,比如说新锐科技、麦格米特等公司的创始人都出自华为电气部门。当所有人都以为华为会专注于智能手机等业务时,华为于2009年再次重组了电气部门,开启了对充电桩电源模块的研发,以及驱动电机等硬件的布局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华为积累了大量专利技术。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能够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,通过与部分车企合作的方式,与比亚迪、特斯拉等一众车企掰手腕。

华为能掰赢手腕吗?

现阶段市面上常见电机主要以感应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为主。感应电机,即交流异步电机,转子被置于旋转的磁场中,在旋转磁场的作用下,获得一个转动力矩而转动。

根据电动机依据所用交流的种类不同,该电机又分为单相电动机和三相电动机,最具有代表性的车型便是特斯拉旗下车型以及蔚来的ES8等车型。说实话,感应电机的优点非常明显,比如说感应电机结构紧凑、功率容量范围覆盖面较广、制造成本低且可靠性高等。

当然,凡事都有双面性,感应电机的劣势也是非常明显,存在功率因素滞后、控制复杂、易受电机参数及负载变化、调速性能差等。

除了感应电机以外,永磁同步交流电机也是当下市面上的主流电机。永磁感应电机在性能、设计、后期维护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,仅有的问题在于永磁同步电机的造价成本较高,不易于装配。

从目前与华为合作的车型来看,包括问界M7、阿维塔11等都采用华为DriveONE电驱动系统。这套电驱动系统的电机型号为TZ210XY584,冷却方式为油冷+液冷,峰值功率为220kW,峰值转速为17000r/min。

作为参考,比亚迪八合一电机,电机型号为TZ200XYC,冷却方式为油冷+液冷,峰值功率为230kW,峰值转速为16000r/min;特斯拉3D6电机的冷却方式为油冷+液冷,峰值功率为220kW,峰值转速为19000r/min。

仅从参数对比来看,我们可以发现华为DriveONE电机转速介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,功率虽然低于比亚迪,但是与特斯拉基本一致。

换句话说,华为在电机技术上的表现相对均衡。

那么华为Drive ONE真的有与比亚迪、特斯拉掰手腕的资格吗?结合部分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,华为在电机技术方面的积淀还是与上述两家车企存在差距,这一点可以从电机结构上得到印证。

众所周知,驱动电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五点,分别是集成化、高转速、碳化硅、油冷技术、扁线化。华为Drive ONE电机虽然具有集成化、高转速、油冷技术三个特点,但是却没有采用扁线化、碳化硅。

对比较为初级的圆线绕组,扁线绕组具有槽满率高、散热能力强、功率扭矩能力强、低速效率高等优势。

以槽满率为例,理论上,圆线的槽满率大约在40%左右,而扁线则可以提升70%,因为圆线的截面为圆形,所以不可避免的是导线之间存在不规则间隙,反观扁线间的间隙更小,槽满率更高。(注:提高槽满率能够有效提升电机的功率密度,且改善定子槽内散热)。

当然,不少业内人士会认为,电机在高转速下存在邻近效应。不可否认,邻近效应确实存在,相同等级的扁线绕组在转速不断升高的情况下,优势会被弱化,但仅仅是弱化而已,并非不存在。

尽管华为Drive ONE在线组等设计仍有待提高,但是其转子插片布局还是可圈可点的。

从结构来看,华为Drive ONE电机采用了V型转子插片布局,将永磁体插在V型空挡之中,主体结构为硅钢片,与特斯拉、比亚迪相似。不过,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效率,华为Drive ONE运用了类似六芒星形状的电机磁场分布。

这意味着,华为Drive ONE电机相比于比亚迪八合一电机而言,还是存在一定劣势。或许华为在汽车领域确实具有不错的技术底蕴,但是想要真正与特斯拉、比亚迪等车企掰手腕,并且掰赢的话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。

华为真的不会造车吗?

关于华为是否会造车,坊间一直流传着两种声音:一种是华为绝对不会造车,因为以Tier1供应商的身份,华为可以通过与更多车企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,从而实现高于整车制造商的收入;另一种声音是,华为后续一定会下场造车,毕竟当华为能够独立完成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、三电技术等核心技术时,造车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。

无论华为是否会真正切入到整车赛道,缸哥始终认为,造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,需要时间的积淀。对此,我们更期待华为后续的表现。